政府和企业的碳减排措施有哪些?实现碳中和的治理实施路径是怎么样的?
一、政府的碳减排措施
1. 政策制定与规划
政府首先需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相关的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例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工程、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为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工作支撑。
2. 法律法规与监管
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控制碳排放总量,并对重点区域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削减非电力用煤等措施。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双碳案件的司法服务意见,明确了裁判新规则,为企业环境合规管理提供指导。
3. 市场机制
利用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直接分解到企业,使企业成为减碳的主体,压实企业的减碳责任。例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参与碳中和行动。
二、企业的碳减排措施
1. 碳盘查
实现企业碳中和的第一步是进行碳盘查,即全面测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
2. 目标设定
在了解自身碳足迹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碳减排目标。这些目标通常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具体减排指标。
3. 具体减排措施
实施具体的减排措施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步骤。这包括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如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提高能效,优化生产工艺等。例如,北京海淀“城市大脑”项目通过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 第三方核查与披露
企业在实施完减排措施后,需要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并对外披露其碳中和声明,以确保透明度和公信力。
5. 持续改进与创新
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例如,现代煤化工企业通过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技术来降低碳排放。
三、实现碳中和的治理实施路径
1.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制定详细的顶层设计文件,完善“1+N”政策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例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都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保障。
2. 示范引领与案例推广
政府可以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如全国十大碳中和示范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成功案例展示最佳实践经验和具体成效。
3. 多方协作与社会参与
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例如,住建部选出了一批城乡建设领域的先进典型案例,推动绿色低碳社区、园区建设。
4.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中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制定综合性方案。
总之,实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严格的市场监管、先进的技术应用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政府在碳减排政策制定与规划方面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1.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发布:国务院于2024年5月30日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该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该方案明确了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的目标,以及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
2.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8月2日印发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旨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该方案提出要全面清理现行法规政策中与碳排放双控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度,纳入碳排放双控有关要求,并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3.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旨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出台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并提升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
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影响是什么?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现状显示了其在不同政府层级、地域范围以及行业中的逐步扩大,并且收益在2022年继续刷新历史记录。根据ICAP的数据,自2014年至今,全球实际运行的碳市场数量由13个增加到了28个,控排规模从40亿吨增加到90亿吨,占全球碳排放量比例从8%增加到了17%。这表明全球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正在显著增强。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中国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束了中国2030年后碳排放路径,要求各地避免攀高峰和抢跑。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成效显著,为支撑2030年较2018年温室气体至少减排35%的目标,以及205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K ETS 在2023年设定了5.8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配额上限。然而,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减排速度和力度远超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在1990年左右达峰,而中国在2030年左右才能达峰。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评估第三方核查机构在企业碳中和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三方核查机构依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及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审核和核查工作。这确保了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遵循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从而提高了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碳核查管理引入第三方独立核查机构,对企业或组织的碳数据进行独立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和错误,防止碳数据失真和舞弊。这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评估其作用和效果的重要指标。
核查机构需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生产活动,并根据项目准备阶段的要求开展核查工作。核查报告的逻辑清晰、格式规范完整、核查数据质量高是衡量其核查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方核查机构不仅提供核查服务,还提供各种标准的第三方验证和认证服务。这些服务帮助企业证明其碳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从而增强市场信任度和竞争力。
加强对控排企业及核查机构的监管,强化第三方抽检制度、核查评议制度,加大对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有助于提升核查机构的工作质量和企业的合规意识。
在进行碳中和评估时,首先应明确碳源和碳汇的估算范围。第三方核查机构通过量化碳减排效果,帮助企业和组织准确评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
文章来源于小曾同学讲碳电
本文旨在传播分享知识经验,尊重并保护原创,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