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库沙珠玉 沙丘变绿洲
风库沙珠玉 沙丘变绿洲
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沙珠玉是我省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防沙治沙成果的一大缩影。在这里能感受到青海各族群众防沙治沙的决心。在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下,如今的沙珠玉披上了绿衣,万顷林海,生机勃勃。
(如今沙珠玉绿意葱茏)
防沙治沙 敢为人先
沙珠玉地区是共和盆地典型的荒漠化受危害地区,素有“风库”之称,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60天左右,“三刮四种”“ 一刮一挪窝”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不知何处能安家”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每当大风袭来,当地群众就诙谐地说“沙珠玉的‘阿舅’来了”,这里“阿舅”指的是沙珠玉的风沙。
(昔日的沙珠玉)
提起青海的治沙史,沙珠玉当属起源。上世纪60年代前,当地位于风沙边缘10%的耕地每年春季种植后都会被大风吹毁,牧民群众年年复种。因为风沙危害,村庄多次迁移,沙珠玉河流每年冬春季被风沙危害,经常改道,由于干旱及风沙危害,在枯水季节经常断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开始了治沙之路。经过60多年的努力,沙珠玉地区的沙漠通过点、撒或条播,栽植上了柠条、沙蒿、羊柴等防沙植物,形成今天成片的防风固沙林。
(草方格沙障)
赵雪彬是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也是第三代治沙人。1958年,以赵雪彬的爷爷赵文轩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青支援西部建设。林场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每天吃住工
作都在帐篷里,起早贪黑,开展沙地育苗和治沙造林技术试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经过第一代治沙人20多年的艰苦创业,沙珠玉阻沙生态屏障初步建立起来,沙子基本治住了,房前屋后绿起来了,农牧民生活逐步好起来了。
1997年,赵雪彬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第三代治沙人,很快成为了单位业务骨干,承担荒漠化防治试验研究、治沙造林、荒漠化监测等工作。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建站60多年了,今天,治沙站儿女始终发扬“艰苦创业,搏击风寒,战沙斗沙”的精神,克服了高寒、高海拔、大风干旱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60多年的不懈奋斗,几代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摸清了本地区荒漠化的发生机制、风沙运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方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高原荒漠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模式和经验。
“我们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探索出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灌溉造林与无灌溉条件下扦插、直播造林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建成了5000亩的治沙样板示范区,封沙育草2万亩,固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8400亩,形成了一个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赵雪彬说。
(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治沙点)
共谋治沙 漫路求索
在共和县沙珠玉乡的防沙治沙纪念馆里有一幅油画,描绘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县恰卜恰镇地区的一所学校上课时的场景,从白天开灯、毛巾捂住口鼻的画面,可以看出当时沙珠玉地区的风沙,对于沙珠玉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沙漠化给当时沙珠玉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上卡力岗村由于流沙逼赶,先后搬迁了3次,上演了“沙撵人跑,沙进人退”的无奈。老一辈人回忆,经过一夜的风沙之后,门经常被沙子堵死,村民从院墙或者窗户爬出去,把门口的沙子清理后,才能正常出入,道路常常被风沙堵死,汽车陷入沙堆里是常有的事。
今天,沙珠玉地区的工程防治措施主要有黏土沙隙、沙蒿沙障和乌柳、柽柳柳条沙障。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香龙说,如在沙丘的附近土层深厚的地方,可对沙丘设置黏土沙障固定。如果沙丘坡度较陡,而且非常高大,就应当选择草方格沙障、沙蒿沙障或柳条沙障。设置沙障的原则是效益优先、就地取材、投资少、见效快。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效益分析比较,选择沙障模式。
沙珠玉地区经过60多年的治沙造林,相继开展了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利用柴草、秸秆、黏土、尼龙网、沙袋、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阻沙网格,同时在网格内种植各类沙生植物,这些固沙模式,在高寒干旱区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成效。今天,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完善,沙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60多年来建成了享誉全国的“高原荒漠沙珠玉绿洲”,形成了沿沙珠玉盆地顺风向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区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起到了全民治沙的“沙珠玉防沙治沙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党群同心 绿进沙退
治沙还林,是沙珠玉治沙站儿女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人心和岁月的较量。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从1956年开始,沙珠玉拉开了治沙的序幕。1952年,珠玉村村民靳阿布老汉在黄河岸边捡了三棵树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三棵树茁壮成长,成为了当时沙珠玉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沙珠玉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树既要保证成功栽种,更要加强后续管理。广大干部群众对严格管理的护林队伍和护林制度充分认可,沙珠玉护林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护林制度日趋完善,已纳入乡规民约。
为持续巩固造林治沙取得的不易成果,党委政府精心规划、精准施策,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从1973年到2012年,先后建成了沙珠玉引水枢纽工程、娘堂水库、农田防渗渠三项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沙珠玉农田林网灌溉条件。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经过40 多年的防风固沙造林,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及农田林网区三道屏障日趋完善。
经过长期治理,沙珠玉现已建成万亩沙漠绿洲,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沙化面积逐步缩小,沙珠玉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如今,黄沙头成片的植被绵延不绝,一年四季,这里展现着不同的景色。沙珠玉六十余载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治沙之路,更孕育了“党旗争艳、科技克难、众志成城、坚韧不拔、战风斗沙、日月换天”的沙珠玉治沙精神,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历代治沙站儿女带领干部群众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相关链接
青海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53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3.8%。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工程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六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全面建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2个,封禁保护面积达874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31.8万亩,沙化程度指数从3.17下降到2.94,重点沙区实现了由“ 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发布时间: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