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零碳变成烂尾

目前国内普遍兴起了低碳、零碳的热潮,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热的背后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决策者不明白低碳零碳的路径,往往零碳变成了伪零碳,参与方疲于应付,让零碳变成一个花架子。

真正的零碳是这样吗?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早就形成共识。但是很多事情到了我们这里都变味了。为什么变成这样?中间环节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解决的难度在哪里?为什么欧盟能始终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而中国不行,问题在哪里?

其实回答这些问题不难。

应对气候变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提升,需要所有人长期持续不断学习和深化认识。从人类的认识来说,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简单的事情容易把握,对于系统的事情难以认知。因此当双碳工作变成系统性工作推向社会的时候,认知出现了障碍,路径出现了障碍,技术障碍也出现了,零碳手段也出现了障碍,普遍搞不懂,说不清,最终流于表面,应付了事。

双碳工作通过运动式的方式推进。从这么多年的经验看,有效果,但是劳民伤财,造成社会财富极大浪费。为什么中国总会出现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说到底,还是因为急躁,地方领导,需要短期出政绩。如果对于简单的工作管理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应对气候变化,这种粗暴的方式打到了棉花墙上,没有任何反馈。

因为我们自己不懂的事情肯定是做不好的。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双碳,本身架构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观的认同,没有深入的掌握和领悟,那么双碳执行到最后,所有人都很迷茫。我们实施双碳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政府管理部门在迷失在这个问题中的时候,双碳的工作其实就会变成烂尾工程。

零碳设计难吗?当我们系统掌握了碳核算、碳目标、降碳措施、碳足迹、碳认证、碳市场、碳资产、碳中和,零碳实施一点都不难。难的是社会普遍层面的认知提升。因为整个社会零碳,是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一定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我们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倡导环保低碳,人人有责。但是凭心而论,人的认知还达不到这个高度。我们和欧盟的差距,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认知差距。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实际上在碳中和背景下,已经落伍于国际社会发展潮流,我们企业为多赚了别人钱而笑逐颜开的时候,而国际社会主流企业都在为自己履行了多少社会责任而努力。因此高下立判,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优劣尽现。

我们社会仍然信奉钱就是一切,其实从市场意识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仍然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即使我们财富积累了一堆,不管我们信不信。尽管我们GDP称为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得到提升。当这种信仰变成社会行动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味,所有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只是一个工具和说辞,并不会真正去践行。最近甚至有团伙拿碳达峰概念去圈钱,都反映了社会认知的普遍不足。在双碳的目标里,我们思维和灵魂还无处安放。

我们是否有办法让零碳变实,肯定有。方法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让别人按照这些标准化和模块化实施就行。只是,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所有的成果都一定会被他人窃取,努力的人就失去了努力的理由。

我们这个社会,摘桃子的人很多,没有植树的人,当有一天,植树的人都被教导,大家都这样,何必计较,所有最后的结果,植树的人也失去了。这个社会现实,劣币一定会驱逐良币。一个社会所有的创新和源动力,在低下的政府管理水平状态下,是无法实现和被激发的,比如纵容假冒伪劣,比如很多的法律法规,却缺乏真正执行的人,那么我们的这种社会转型宁可慢一些。

社会普遍失业,哀鸿遍野的时候,我们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在努力,促进社会继续发展,但是很多基础的工作我们必须弥补。比如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双碳循序渐进的问题。(王军纯)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