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杨璐: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 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近期,在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专题研讨环节,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事业部主任杨璐发表演讲。提出产品碳足迹是标识认证是推动企业供应链减排和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随着全球低碳化进程加速,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核算与标识认证体系,已成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升绿色价值的必要条件。

产品碳足迹

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有利工具

碳足迹标识认证并不是单纯的核算,而是基于准确量化的基础开展系统碳足迹管理、促进企业碳管理、提升碳减排绩效的重要工具。通过核算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和报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够直观反映产品的“碳强度”。利用认证工具确保产品碳足迹“量值”的一致性,并验证企业持续改进、降碳产品碳足迹的管理能力。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案和各国绿色关税政策逐步实施,产品碳足迹正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缺乏权威认证的产品,可能在出口环节面临额外成本和竞争劣势。

政策与标准

国内外体系逐步完善

杨璐梳理了国内外产品碳足迹领域的政策与标准最新进展。国际上,ISO 14067 等标准已成为全球广泛认可的碳足迹核算参考框架,为跨区域碳足迹对比与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内,GB/T 24067 - 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等系列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同时在锂电池、电子电器、木制品等10类重点产品领域启动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逐步形成“标准引领、试点先行”的发展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为解决碳足迹核算“落地难”问题,国家正在加快推进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覆盖基础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关键环节,为企业精确核算提供数据支撑。“标准统一与数据库完善,是碳足迹标识认证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两大基石。”同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正按照国家认监委“统一目录、统一依据、统一程序、统一标识”的四统一原则,积极推进试点认证工作。

行业实践

碳足迹认证释放全链条价值

作为国内碳足迹核查与绿色低面领域的权威机构,中环联合已建立起覆盖锂电池、食品饮料、电子电器、建材、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双碳业务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电子行业为例,中环联合通过聚焦产品使用阶段与废物处置回收阶段的排放管控,推动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全流程实现低碳化升级。

从产业链价值来看,碳足迹标识认证的作用贯穿“企业-消费者-金融机构” 全链条。对于大型制造企业,可精准识别供应链碳排放重点,指导原材料低碳采购与工艺绿色转型;对于下游消费者,清晰的碳足迹标签能引导低碳消费选择,助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于金融机构,权威的碳足迹认证为绿色信贷、绿色投资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未来随着碳足迹数据透明度的提高,供应链将形成减排倒逼机制,碳足迹表现不佳的企业,其产品竞争力可能会受到显著影响。”

直面挑战

多方协同推进认证体系建设

尽管碳足迹认证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四大核心挑战:一是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碳足迹计量管理体系,数据可追溯性较差,导致核算难度较大;二是认证成本较高,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压力;三是部分企业缺乏碳足迹管理的系统方法论与适用工具,管理难度较大;四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国际互认存在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杨璐提出了建议: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与国家级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碳因子本土化适配;不断开展企业和服务机构相关能力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金融工具支持等方式,丰富碳足迹应用场景,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认证成本。

未来展望

碳足迹认证体系走向成熟

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当前的重点领域试点,逐步向全行业、多产品类别的全面普及转变;二是从单一的企业自愿参与模式,升级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多方参与的认证采信格局;三是从国内规范发展,进一步迈向国际互认,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碳足迹标准制定,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绿色竞争力。

碳足迹标识认证不仅是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工具,也是全球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加快构建科学、权威、透明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才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转型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