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公司应邀出席海南蓝碳论坛并进行专题讨论

碳汇林讯  7月18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双碳专委会委员、碳汇林公司执行董事王军纯应邀参加在海南陵水举办的海南蓝碳论坛并参加第四分论坛的圆桌对话。

3.jpg

由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海南蓝碳论坛本届论坛为期两天,聚焦“新蓝碳、新机遇、新挑战”主题,汇聚来自国内和挪威、巴西、印度尼西亚、比利时、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蓝碳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蓝碳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

1.jpg

 “蓝碳”是指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增加的碳汇,这类生态系统包括海藻场、海草床、盐沼、红树林等。“蓝碳”由于其在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海南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刘平治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近年来,海南下大力气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出争当“双碳”优等生的目标,扎实推进向海图强、向绿图强等“五向图强”,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正日益成为展示我国蓝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刘峰在致辞中指出,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海南拥有丰富的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资源,具备发展高质量蓝碳项目的独特优势。

论坛期间,多国青年学者共同发布蓝碳青年倡议,主办方分别与国际红树林中心、印尼国家开发研究与创新署等相关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蓝碳研究与实践走深走实。

第四分论坛围绕“蓝碳管理政策创新与社区发展”这个主主题,第一阶段由6位专家介绍了蓝碳管理政策创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浙江大学教授叶观琼重点阐述了蓝碳可持续发展指数设计方案,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唐昊介绍了新加坡国家气候政策中的蓝碳发展框架,海南大学教授朱小山以海南红树林蓝碳为例介绍了蓝碳碳汇核算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消减研究,莫桑比克农业、环境与渔业部环境与气候变化总局助理研究员索尼娅·姆安多(Sonia Muando)分享了莫桑比克蓝碳生态系统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张靖凡对全球红树林恢复潜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模型建立及深度分析,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副主任李彦从海洋碳汇南南合作的应对机遇与挑战——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路径进行了深度探讨。

2.jpg

第二阶段由国内外的4位专家做了主旨报告,包括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BRIN)生态与民族生物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苏亚迪(Suyadi)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社区为基础的红树林恢复(历史、实践与挑战)的报告;海南大学副教授吴丹海关于海南退塘还林政策对社区生计的影响分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尼哈德·本阿尼(Nihed Benani)关于蓝碳变异性评估及其对价值实现的意义的介绍;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韩寒对于传统渔业社区的蓝碳保护——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深度理解;各位专家从蓝碳的不同侧面分析了蓝碳生态价值及碳信用价值做了多维度的思考。

圆桌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阳平坚主持,围绕海南争当“双碳”优等生:蓝碳的地位、挑战和路径的主题,从科研、政策制定、市场实操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邀请了浙江大学教授叶观琼、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副主任黄德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双碳”研究院副院长张丽欣、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许艳、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成、上海碳汇林实业有限公司王军纯等六位蓝碳研究专家进行高端对话。王军纯重点从碳管理及市场机制作用出发,介绍了盐城双碳服务中心的探索和实践,阐述了国际社会碳中和管理工作的优先顺序,分析了市场机制在碳中和环节的巨大促进作用, 并指出碳中和人为排放人为抵消的本质逻辑,从这个逻辑出发,海南应加强碳中和背景下的蓝碳发展空间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倡议海南进行高质量碳信用项目试点建设,并就提升社会认知及人才配置的环节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建议海南协同各级政府资源,加强双碳能力建设,对双碳工作“最后一公里”进行障碍的扫清,除了普及双碳知识的教育外,还需联手第三方务实开展双碳专业业务培训,优先普及各级领导干部的专业辅导和长效教育,并进行专题督办,在国内进行引领示范。

4.jpg

海南省发改委、海南省环科院也表达了多方合作,示范共建的意愿,研讨会气氛热烈,为蓝碳的实践和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海碳汇林实业有限公司供稿)

educate